警惕温暖的“陷阱”——低温烫伤
随着气温的下降,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各种御寒法宝纷纷亮相,大家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一定要提防低温烫伤!
三天前,70岁的王阿姨因使用热水袋保暖导致左足背烫伤。烫伤后,局部只有一小块红斑,疼痛也不剧烈,王阿姨没太重视,自行在家处理后感染,导致局部皮肤破溃。在医院就诊时,医生诊断为“低温烫伤”,王阿姨百思不得其解,热水袋也不烫呀,怎么就被烫伤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低温烫伤的问题。
一、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也叫低热烧伤或低温烧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所产生的损伤。低温烫伤的温度为44~51℃。
二、低温烫伤的表现有哪些?
低温烫伤不仅可导致I度、浅Ⅱ度这样的相对浅度的损伤,还可能造成深Ⅱ度或Ⅲ度的深度损伤,具体表现如下:
1.皮肤发红,出现红斑
这是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表现,属于Ⅰ度烫伤的范围。有的人贴暖宝宝久了,即使是隔着春秋衫贴的,取下后皮肤上也会发红,其实这就是被低温烫伤了。
2.皮肤出现水疱
这是低温烫伤的进阶表现,属于Ⅱ度烫伤的范围。根据水疱的大小、烫伤的深度还可以将烫伤分为浅Ⅱ度烫伤和深Ⅱ度烫伤。
虽然低温烫伤最初的表现是皮肤出现红斑,表面上看也只是皮肤发红,但如果继续使用这些取暖用品,烫伤会继续进展,深层的皮肤损害会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水疱。
3. 皮肤出现焦痂样改变
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深度损伤表现,属于Ⅲ度烫伤的范围。受伤局部区域皮肤发干变硬,摸起来像比较硬的皮夹克那样的触感,没有弹性,疼痛感不明显。
三、发生低温烫伤该如何处理?
皮肤发生低温烫伤后,早期处理非常重要。
1.Ⅰ度烫伤:主要是皮肤红肿热痛的反应,处理方法是冲活水也就是用流动的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以上,涂抹凡士林后拿无菌纱布敷在创面上。
2. Ⅱ度烫伤:分为浅Ⅱ度烫伤和深Ⅱ度烫伤,两种深度的烫伤共有的症状是有水疱产生。浅Ⅱ度烫伤水疱较小,剧烈疼痛,主要是伤及皮肤真皮浅层。处理方法是用凉水冲洗创面或将创面浸泡于凉水中不少于30分钟,然后涂抹烫伤膏,不要戳破水疱以防引起感染。深Ⅱ度烫伤主要是大水疱,疼痛不明显或几乎感觉不到疼痛,主要是烫伤深及皮肤真皮深层,水疱较大,这时一定要前往正规医院处理,千万不要自行戳破水泡。
3.Ⅲ度烫伤:创面颜色基本是黑色或者黄色,无水疱,这是皮肤真皮深层、肌肉和皮下组织被烫伤,这种烫伤很严重,创面的处理就要遵循“冲、脱、泡、盖、送”的原则了。
①冲:冷水冲洗创面至少15-30分钟,冲洗时最好不要将水龙头直接对准创面,应从创面的一侧冲洗,让水流到创面处,防止自来水的压力过大,对烫伤造成二次伤害。
②脱:在冲洗过程中,尽可能将烫伤处的衣物脱去,如果衣服黏住皮肤,不可强扯,可在流动水下用剪刀剪开。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护伤处皮肤,避免撕脱。
③泡:把烫伤创面放入洁净的冷水中浸泡,浸泡时间要大于30分钟,因为创面浸泡可使创面的热量及时得到散发从而减轻疼痛和烫伤深度。建议浸泡的水温应在10-20℃之间,不宜低于6℃。烫伤面积大于20%的创面不宜使用冷水浸泡。
④盖:如烫伤创面过大、过深,可选择消毒敷料或经高温烫过的干净布类覆盖创面。
⑤送:抓紧时间送到具有烧烫伤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正规的处理及治疗。
四、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1.婴幼儿:他们表达能力欠佳,如果照看不周,容易导致烫伤的发生。
2.患有糖尿病、脉管炎、中风后遗症的病人以及老年人:这类人群因局部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对温度不够敏感,所以容易受到烫伤伤害。
3.女性:女性冬季手脚冰凉现象比男性常见,所以会更多地使用取暖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温烫伤出现的概率。
4.麻醉术后患者、醉酒的人:这类人群因意识不清也容易导致低温烫伤的发生。
5.在室外被冻到手脚麻木,回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
五、低温烫伤后处理误区有哪些?
1.烫伤发生后胡乱扯下衣服:因为在脱衣服的过程中,衣服与创面之间有黏连,会连带疱皮一同撕脱;早期疱皮具有保护创面的作用,若疱皮被撕脱,创面与衣物间的摩擦会使创面损伤加重和感染。
2.涂抹牙膏、酱油在烫伤处:涂抹牙膏或酱油均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牙膏的附着,增加了处理创面的难度,而且酱油的颜色还会影响到医生对创面的判断。
3. 烫伤后立即用冰敷烫伤的创面:烫伤后若立即冰敷创面,可能会因局部温度过低导致已经破损的皮肤创面损伤加深,延迟创面愈合。
4. 使用红、紫药水涂擦烫伤创面:烫伤后不要擅自使用带有颜色的药水涂擦创面,因为创面的颜色会影响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从而影响创面日后的进一步治疗。
5.自行刺破水疱:II度以上烫伤创面会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我们可以先消毒疱皮后再用空针或无菌剪刀将疱液排除;禁止直接将水疱挑破,因为挑破的水疱可能会因消毒处理不及时而导致细菌感染。
六、如何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
1.使用暖水袋取暖时,要先检查暖水袋橡胶有无老化,盖子有无拧紧;暖水袋内热水只能装至袋子体积的70%左右,水温不可过高;暖水袋外面需用衣物或毛巾类的物品包裹,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取暖。
2.居家使用电暖器应距离身体至少一米远,经常变换取暖位置,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单一部位照射;电暖器上禁止覆盖任何物品且要远离易燃物品。
3.需使用电热毯时,要在睡前一小时打开,睡觉时关闭,不要整晚使用;注意电热毯使用期限,到期及时更换;
4.暖宝宝严禁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以免烫伤。使用时每隔一小时检查一次,如发现皮肤出现红斑或其他不适,立即停止使用。
5.老年人、糖尿病和偏瘫病人要防止长时间将暖手宝放在身体一个固定位置,孕妇及婴幼儿忌用暖手宝。
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创面修复与整形美容外科 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