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大肠息肉么?
您了解大肠息肉么?
高旭东
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16号,100120
笔者在北京市二龙路医院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和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本文章,了解大肠息肉和结肠镜的相关知识,千万不要道听途说、贻误检查和治疗。
1.大肠息肉的症状及诊断
大肠息肉是大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1%-2%,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10%-30%。当您知道自己有大肠息肉的时候并不必担心,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下面我们说说大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患有大肠息肉的人并无特殊的不适,仅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人可能具有以下的一个或几个症状:
(1)便血:便血或者便常规检查时候出现大便隐血阳性相对常见,常为鲜红色血,间断出现。
(2)便粘液:大肠息肉患者排出粘液较无息肉者多,尤其在较大息肉者。
(3)腹胀、腹痛:少数情况下,大肠息肉可引起腹胀、腹痛症状。
(4)大便习惯改变:少数情况下,大肠息肉可引起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大便次数减少、干燥、便不尽感。
(5)脱垂:直肠的长蒂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垂至肛门外,有时会误诊为痔或者肥大肛乳头。
如何诊断大肠息肉呢?多数大肠息肉患者并无特殊不适症状,因此要想诊断出大肠息肉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检查。首选结肠镜检查,其诊出率明显优于CT、MRI等检查。
2.如何发现大肠息肉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因此我们要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出大肠息肉,就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又叫大肠镜,镜身全长1.3米,可以直接观察全部大肠和回肠末端,大肠又具体分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及盲肠。结肠镜的应用使大肠疾病的诊断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对于大肠息肉、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优于其他检查方法。结肠镜还可以治疗大肠疾病,如大肠息肉的电灼治疗,特别是对于大肠癌的早期治疗,既方便可靠,又使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的痛苦。
3.结肠镜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常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传染病四项、凝血机制等。按服药说明服用肠道准备用药,即可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1)内镜检查可能出现风险和并发症,应主动、坦诚向医生提供既往病史。(2)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患者,建议检查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3-7天,如对是否可以自行停药有疑问,请咨询相关医生。
(3)便秘患者可提前3天服用缓泻药,如聚乙二醇散、乳果糖等。
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因为大肠被牵拉、肠痉挛等因素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为了减轻痛苦,诞生了无痛结肠镜检查。由麻醉医师给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使患者在浅睡眠状态下完成结肠镜的检查。检查过程患者并不知晓也无不适感,检查结束后患者在几分钟内即可清醒,经医生观察一般情况,完全清醒后即可离院。目前无痛结肠镜检查在国内外均已广泛开展,为结肠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提供了更好的辅助。
4.大肠息肉的治疗
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大肠息肉,怎么进一步治疗呢?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吃一些药消除它,或者观察一段时间,让它自然灭亡呢?答案是否定的,绝大多数息肉依靠现今药物治疗都是无法消除,更不会自然消失。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结肠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我们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这项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而且没有痛苦,易于接受。对于较大的息肉,特别是对于1cm以上的息肉,我们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EMR即在内镜下通过水垫将病变黏膜抬举,使用高频电流完整切除病变。ESD是利用内镜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 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切除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开展,我们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大肠息肉和早期大肠癌,使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
5.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
为了掌握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否彻底,明确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我们还要将切除的息肉标本送病理学进一步诊断,了解息肉的大体形态、切缘情况、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管和血管受累等情况。大肠息肉的病理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大肠息肉,在结肠镜普查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 到34%。多见于年长成人,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cm,其表面光滑,常为多发性,多数并不癌变。
(2)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90%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外观为卵圆形,表面光滑,多数生长于距肛门25cm以远的范围内,多数直径小于1cm,不发生癌变。
(3)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类型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等病变的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外形多窄长,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于肠粘膜。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一般不发生癌变。
(4)腺瘤性息肉:简称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性肿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的组织学结构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据统计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10%-50%,其癌变风险与以下因素有关:腺瘤体积大(直径大于2cm);病理学类型为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度高。
6.息肉一定要治疗么
我虽然患有大肠息肉,但是没有任何不适,能否不理睬它,任其自生自灭呢?我们上面说过,腺瘤是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具有恶变潜能,如果置之不理,可能发展为大肠癌。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约50% 到 7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基于以下几个因素:①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率都随年龄增长而上升;②腺瘤诊断的平均年龄比大肠癌提前5到10年;③癌变危险性随腺瘤长大而增加,④约1/3的大肠癌患者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腺瘤;⑤现已证明经结肠镜发现腺瘤,并予以切除的人群,其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下降76% 到90%。所以如果我们能早期发现、早期切除大肠腺瘤,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当大肠息肉彻底切除后,我们还要注意哪些内容呢?对于较小息肉,术后2
小时无异常可进流食或半流食;对于较大息肉,需要住院治疗,术后便于观察,发现并发症可及时处理,术后需要禁食1-2天,第3-4天流食,第5-6天大便潜血阴性可以出院。
为什么息肉切除后,医生还建议我定期复查结肠镜呢?大肠息肉切除后往往容易复发,据统计,大肠息肉复发,特别是腺瘤复发的可能性为30% 到60%。容易复发的高危因素为:多发腺瘤;腺瘤直径大于lcm;年龄大于60岁;家族中直系亲属患有大肠癌。另外,大肠息肉在肠道中往往比较隐蔽,特别是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非常容易漏诊,据统计大肠息肉的漏诊率约为15%,小息肉漏诊率可达为30% 以上。因此我们建议一年内复查1次结肠镜,复查阴性者可间隔3年再复查。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内镜下切除后3个月复查,如无残留则1年内再复查,如有残留建议手术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7.大肠息肉的预防
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有哪些诱发因素呢?
(1)不良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蛋白食物(特别是红肉、禽、鱼、虾等动物类蛋白);油炸、烧烤、辛辣刺激食物;存放时间过长食物。
(2)不良生活习惯:缺少体育运动、熬夜(12点以后睡觉)、吸烟、嗜酒。
(3)精神因素:工作生活压力大,心情抑郁、焦虑等。
(4)疾病:炎症性肠病、长期便秘、肥胖等。
(5)遗传因素:癌症家族史。
因此除了定期复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很重要:①改善饮食习惯: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加新鲜的水果、蔬菜摄入;②改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适量运动,戒烟限酒;③调畅情志,必要时可进行心理治疗;④治疗基础病;⑤早期筛查,我国建议50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或者消化道症状,建议40岁以上筛查。
综上所述,能够早期发现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及时切除并定期复
查,是降低大肠癌发生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保护您健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