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标题: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11152530MB16339695/2011-00008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政务服务局 信息分类:其他
概述: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成文日期:2011-03-10 16:53:10 公开日期:2011-03-10 16:53:10 废止日期: 有效性:有效
【打印】 【字体: 】 浏览次数:

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正蓝旗发改委 发布日期: 2011-03-10 16:53

正蓝旗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  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富民强旗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统一全旗社会各界认识,动员和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旗上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入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牧业富旗、旅游兴旗”四大发展战略,积极克服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为“十五”期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43.8%,达到6.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362元和677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5%24.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旗始终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9.161.419.5演进为2010年的11.868.120.1,一产下降了7.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0.6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进一步确立。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44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06.35万亩,生态移民搬迁1300人,休牧禁牧草场1356万亩,实现了局部禁牧、全境休牧,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旗植被覆盖度由48%提高到62%,沙化面积减少了104万亩。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断加大,环保项目陆续落实,“十一五”时期重点完成了上都镇污水处理工程、滦河流域正蓝旗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并落实了黑风河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闪电河自动监测项目。“十一五”期间,我旗全面加强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固体废物减排与防治力度,顺利完成污染总量控制任务,全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有所下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牧业效益显著。2010年全旗实现农牧业增加值4.73亿元,年均增长14.9%。紧紧围绕“牧业富旗”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乳、肉、绒毛、蔬菜、饲草料五个重点产业,绿色生产基地培育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已具雏形。进一步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业生产布局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蔬菜、饲草料等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全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工业经济发展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全旗大力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围绕“煤、电、矿、乳、肉、毛”,逐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力、矿产品加工、建材、农畜产品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旗工业企业达到43家,比“十五”期末增加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8家。全旗电力装机总容量240万千瓦,硅铁生产能力4万吨,硅锰生产能力1.2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0万吨,鲜奶加工能力13.5万吨,牲畜加工能力100万羊单位,绒毛加工能力4000吨。2010年全旗工业增加值为24.66亿元,是2005年的8.2倍,年均递增5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1.8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8.6%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为27.1%。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兴旗”发展战略,旅游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收入由20052000万元增长到20101.45亿元,年均增长48.6%,成为全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物流业的主导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6亿元,年均递增20.2%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7亿元,为“十五”时期的2.16倍,一批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上都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四纵五横道路网已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到9%,供水普及率达到93%,供热普及率57.6%,雨水排水管道0.7万延长米,污水排水管道4.1万延长米。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功能得到完善,城镇化率达到49%,相继荣获“内蒙古魅力城镇”、“内蒙古文化传承名镇”等称号。交通方面,先后建设锡蓝铁路、蓝多铁路、蓝张铁路、105省道、207国道改高速公路、省道308线哈毕日嘎至上都段公路、县道502线上都镇至河北沽源公路以及上都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投入7191万元使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精神文明创建稳步推进,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旗有图书馆、文化馆,苏木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旗70%的嘎查村拥有文化活动室。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设施及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旗医院、改建蒙医院,新建、改造10所苏木镇卫生院,建成13个嘎查村规范化卫生室。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0.8%。劳动和社会保障日臻完善,“五险一金”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推行。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万人,下岗再就业25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改革开放成绩显著,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在抢抓机遇中全方位扩大开放,全力以赴抓引进、抓项目、抓投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累计引进盟外资金161.3亿元,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加了活力。

总体上看,“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正蓝旗发展速度最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实惠最多、发展变化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但同时也应看到,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社会发展还不充分,总体位次在全自治区仍处于中游水平;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抗御风险能力不强;草原生态仍然比较脆弱,生态防线建设任重道远;工业发展起步晚,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本土企业数量少、实力弱,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缺乏机制。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旗面临的发展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均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仍处于战略机遇期,这个根本判断不会改变。但是,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刻认识,有效化解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从面临机遇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区域合作的大环境已逐步形成,这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旗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我旗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协调和社会公正,这为我旗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从存在挑战看。一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我旗生态环境脆弱,怎样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将是一个重大挑战;二是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受到来自国内发达地区市场的冲击,给正蓝旗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挑战;三是由于与周边旗县市资源优势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带来的竞争挑战。在引进投资、项目时尤其是一些优势大投资、大项目时难免不出现与具有相同产业的其他旗县市相互竞争的局面;四是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与发展方向。

从资源优势看。一是我旗位于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区位优势极强。二是境内有207国道、308省道、105省道与集通铁路、锡蓝铁路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建设中的蓝多铁路延伸可连接河北省曹妃甸,蓝张铁路直达京津冀,这为资源流通提供了通江达海的大通道。三是我旗具有典型草原生态,蒙元文化风情,元上都遗址历史遗迹等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四是我旗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煤炭、硅石、石英砂和钛矿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石油、天然气蕴藏量可观,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火电装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有利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五是我旗环境无污染,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且靠近京津市场,销售成本较低,具有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的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全旗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自身优势强于不足。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就能实现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农牧稳旗、旅游富旗、科教兴旗、商贸活旗”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力把我旗建成京津生态示范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蒙元文化旅游胜地、绿色新能源基地、绿色新型建材基地和物流集散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尽快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转变方式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以绿色农牧业为基础,以新型加工制造业为先导,以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着力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深入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实施全社会、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全旗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到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正蓝旗建设。

(三)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7亿元,年均增长13.5%;“十二五”时期累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加强,新型工业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86428。通过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减畜、增绿、转人、增收”战略,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0元,年均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4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大人口转移和吸纳力度,期末总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科技投入逐年增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积极推进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覆盖面逐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解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和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参保覆盖率均达到100%。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旗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显著下降。上都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牧草平均复被度达到6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重点流域污水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

三、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十二五”时期,在巩固一期生态建设工程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注重生态自我修复的原则,继续实施好沙源治理工程,全力实施后五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结合全盟培育四个百万亩工程,抓好我旗沙地榆更新复壮、“三松”基地、灌木柳更新复壮和林沙产业基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重点突出沙地榆更新复壮和灌木柳林更新复壮的工业原料林的建设。切实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使生态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实现蓝天白云、绿草碧水,建立起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一)沙源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规划沙源项目治理总面积15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灌木10万亩,乔木10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飞播造林50万亩,围栏封育41万亩。继续做好生态移民工作,五年累计生态移民1500人。全旗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15万亩,水源工程1000处,节水灌溉工程1000处,采购饲料机械2100套,建设暖棚25万平方米,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土壤保水剂等新技术。

(二)林业保护工程

以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为主,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抚育更新,以保护沙地榆和灌木柳林为中心,建立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措施,加快针阔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十二五”期间建设自然保护恢复灌木柳资源60万亩,平茬复壮更新灌木柳90万亩,建采条基地5万亩,建设自然保护区2处,110万亩。

沙地综合治理区,通过以飞、封为主,飞、封、造结合,以灌为主,灌、草、乔结合,带、网、片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建设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和林沙产业体系。继续做好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防护体系的续建工程。

浅山丘陵治理区建设重点是围绕发挥农牧互补优势和发展农林牧结合型经济,采取退耕还林(草)、农田林网配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幅度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和草牧场,发展后续产业,促进资源转化和多项增值。 “十二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容器育苗3000万袋。

(三)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

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制度,采取禁牧、草畜平衡、建设草原自然保护区和人工草地等措施,努力提高草原生态功能。“十二五”期间,全旗农区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禁牧面积(包括阶段性禁牧)456万亩,休牧面积969万亩。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好人口发展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按照“用1%的土地集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就业能力,实现保护99%草原生态”的思路,保护和建设好我旗草原生态。

(四)生态管护

切实加强水保监察、森警、草监等执法队伍的建设,严厉打击滥垦滥伐、毁林开荒、乱采乱建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落实草原森林防火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生态管护队伍建设,落实项目区的苏木镇长和嘎查村长为项目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切实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

四、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旗“三农三牧”工作按照“生态立旗、农牧稳旗”发展战略,以发展生态农牧业为基本方向,把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减畜、增绿、转人、增收”为主要抓手,深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两转双赢”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到2015年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率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期末达到10914元。

(一)农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型农牧业,继续抓好马铃薯、蔬菜、饲草料等具有较强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种植业发展,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努力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旗新增农区水浇地面积2.38万亩,累计达到5.31万亩;新增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累计达到12.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控制在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2万亩,油料2万亩,蔬菜3万亩,饲草料3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5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

畜牧业结构调整。继续提高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快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积极发展大畜,合理控制小畜,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畜比重。2015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控制在63万头只以内,其中:大畜28万头,小畜控制在35万只以内,日历年度存栏32万头只,大畜14万头,其中奶牛4.8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农区、牧区舍饲畜牧业,使舍饲畜牧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区域,带动肉、乳、绒毛(皮革)、饲草料、蔬菜、马铃薯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巩固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实力雄厚和知名度高的业内大企业,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据畜牧三大产业布局,在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苏木镇重点发展西门塔尔牛为主的优质肉牛业,在交通沿线及三镇周边地区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南部丘陵地区的苏木镇(场)重点发展优质肉毛兼用型细毛羊。在哈毕日嘎镇、黑城子示范区、五一种畜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创建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加快建设农村牧区新型流通网络,争取在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5年使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占到农牧民纯收入的52%以上。

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依法流转及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农牧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到2015年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30%

(三)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农牧业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草场耕地和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加快草场改良、围栏、棚圈等基础建设,推行基本农田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集约生态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争取到2015年全旗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五、推进工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我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园(硅产业园、砂产业园、钛产业园)和三大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绿色新能源基地、绿色新型建材基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十二五”期间,培育、引进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9.4%

(一)能源工业

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打造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力推进上都电厂三期、四期建成投产,重点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内战略合作伙伴,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开发步伐。同时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能源产业。到2015年全旗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44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4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生物质及热电联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将正蓝旗打造成为京北重要的绿色新能源基地。

(二)矿产开发

利用全旗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清洁生产型产业的要求,坚持“调整结构、节约能源、集中发展、汰旧更新”的原则,以“矿产开采—冶炼—精深加工—综合回收—再生利用”为主线,采用“联合冶炼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特种金属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三大子产业进行生态化和科技化发展,重点建设钛白粉、钛合金、工业硅、微晶玻璃、高纯度石英粉、生泰砂基透水建材等项目。同时加大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勘查力度,统筹推进综合开发进程,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装备制造业

借助全旗矿产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加快矿产开采、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努力实现矿产和能源装备制造专业化、成套化和本地化。重点推进风机塔筒、扇叶制造和整机装配、硅晶片组件、高低压电器、矿山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逐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四)农畜产品加工

充分发挥全旗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乳、肉、饲草料、蔬菜、油料杂粮等加工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乳制品加工要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合作,建设大型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肉类加工要在巩固扩大康子郎、双发等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培育具有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肉类加工企业。饲草料加工要围绕畜牧业发展,加快青贮草、青干草、专用饲料、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的发展速度。蔬菜加工要引进国内外大型加工销售企业,加快建设脱水蔬菜、净菜和蔬菜冷藏保鲜等项目,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开发以油料杂粮为原料的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

(五)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上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土地集约、功能明晰、配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理念,走“外引式为主、内育式为辅”的产业发展道路,严格执行上都工业园区东区、西区控规和详规,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把上都工业园东区建设成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绿色新型建材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西区建设成为以冶金、矿产品开发为主的科技创新园区。

充分挖掘正蓝旗深厚的蒙元文化底蕴,发挥“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地理标识的优势,利用独特的奶食品制作工艺,加快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十二五”期间,使正蓝旗民族特色产业园初具规模。

六、加快服务业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基本方向,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方针,以服务生产生活、增强城镇功能、提高产业层次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兴服务业,到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占全旗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7.2%

(一)文化旅游业

把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依托“元上都”、“蒙元文化”品牌,做大做强蒙元文化及生态草原旅游文化产业。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以上都镇为旅游接待中心,以元上都遗址、金莲川草原、那达慕盛会、蒙元文化陈列为依托,树立精品蒙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将元上都遗址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加快慧温河流域、高格斯台河流域、小扎格斯台淖尔天然景观和纳·赛音朝克图故居旅游线路的开发建设;三是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引进通用航空产业园、低碳游等高端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民俗文化游,支持和引导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开发我旗民族特色食品(如奶食品、风干肉等)、民族特需品(如蒙古包、蒙古服饰等)、民族手工艺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产品;五是加快主要城镇旅游购物一条街或旅游购物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指导旅游景区、酒店开设旅游购物场所。

(二)现代仓储物流业

充分发挥正蓝旗的交通优势,围绕中心城镇、重点苏木镇、工业园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建设大中型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将上都镇建设成为物流核心,桑根达来镇和黑城子示范区建设成为重要物流节点,使正蓝旗成为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到2015年全旗货运量达到1400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47.29亿吨公里,培育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8家,中小型物流企业16家,建设粮食仓储容量5000万斤仓储库1座,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三)商贸流通业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按照中心城镇、城镇辐射区、重点建制镇商贸区三个发展层次,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在主要农畜产品集散地桑根达来镇建设规模化、辐射力较强的农畜产品市场;围绕电力、能源、建材基地建设,在上都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在旗经济中心上都镇建设大中型购物中心,大力提升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经营水平,将上都镇打造成为全旗的农贸市场中心和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到2015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4.6%

(四)餐饮娱乐业

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着力开发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宫廷蒙餐和体现农耕文明遗产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家系列食品,丰富餐饮业的花色品种。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餐饮业的整体经营水平。新建、改造城镇休闲文化广场、电影院、书城等服务场所,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接待水平。

(五)房地产业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优化供应结构,建设多层次供给体系。优先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廉租房、公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着力发展价格适中的舒适型住宅,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建设示范住宅小区。房地产五年计划建设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落实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平方米,包括廉租住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规模,促进住房消费。

(六)金融

积极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引入中国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我旗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金融行业格局。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发展民间资本、信贷金融,推进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建设,规范运行,控制风险。健全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育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努力实现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积极发展保险业,创新险种,加强监管。

(七)社区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推动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创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社会化养老、健身娱乐、安全保卫等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业示范小区建设,带动社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现代化。

(八)信息中介服务业

围绕建设“数字蓝旗”的目标,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实施农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加强骨干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发展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经济信息和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网络增值服务业。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房产、审计、会计、仲裁、法律、评估、科技、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七、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依托资源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以电力、新能源、交通、金属冶炼、建材、装备制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及物流业等重点方面为突破口,全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与推进工作,保持全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支撑力。

“十二五”期间拟建设项目150项,计划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集全力重点推进:电力项目:上都发电厂四期2×660MW机组工程,“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正蓝旗国电龙源、华仪、嘉耀各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投产,启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并有实质进展;亚洲新能源、温帕尔两家企业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启动生物质发电项目。冶炼项目:建设6×25500千伏安工业硅冶炼炉,推进工业硅-有机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项目,延伸产业链。钛矿采选项目有突破性进展。建材项目: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生泰砂基透水建材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开发利用形成规模。装备制造项目:正蓝旗钢构项目,风机塔筒、扇叶制造、整机组装项目,高低压电器开关制造项目,光伏组件项目建成投产。有机食品项目:着力开发牛肉、羊肉、薯、蔬菜等有机食品加工项目。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全力将元上都遗址打造成为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使蒙元文化产业园和民族特色产业园初具规模。物流园区项目:“十二五”期间建设上都物流园区、桑根达来物流园区和黑城子物流园区,将正蓝旗建设成为辐射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地。

八、协调和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布局

根据正蓝旗发展基础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定旗域的城镇空间布局为“一核七点、两横两纵”的格局。

“一核七点”。形成以上都镇为核心,其他七个苏木镇为极点的格局。上都镇作为正蓝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能源产业、旅游业、农畜副产品加工为主,带动全旗的社会经济发展。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宝绍岱苏木、那日图苏木、赛音呼都嘎苏木、五一种畜场、黑城子示范区发展成为正蓝旗重要的畜牧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黑城子示范区借助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成为我旗重要的运输、物流及仓储基地。宝绍岱苏木和那日图苏木利用其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两横两纵”。“两横”是以旗域内东西向的105省道和集通铁路串联起来的全旗沿线村镇,作为全旗内部联系的城镇发展轴。“两纵”是指以207国道和锡蓝、蓝张铁路为依托,构成南接张家口、北通锡林浩特的外向型经济联系的城镇发展轴。“两横两纵”体现了区域沿轴线发展的导向,代表我旗经济区域及城镇发展方向,就是要沿轴线聚集城乡发展要素,以发展轴链接枢纽点,促进区域经济要素流通、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乡均衡化发展,起到链接苏木镇、全域发展的作用。

(二)城镇建设

以城镇开发建设、新农村牧区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早日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5年全旗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5万,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供水普及率96%,供热普及率达到85%,供气普及率达到65%,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

树立城镇特色品牌,完善苏木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上都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城镇功能,把上都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蒙元传统文化韵味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宜居生态城。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牧区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

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用城乡一体化的思想统领全旗各类规划体系,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引导农牧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进一步缩小城乡空间差距。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牧产业链向加工、贮存、销售方向延伸,提高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实力。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大农牧民职业培训教育,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协调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九、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一)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保监管能力。突出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加快可再生资源利用步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滦河流域水体保持工作不断深入,严防水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开展农村牧区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进程。

(二)循环经济

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上都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石膏等再生资源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继续加大相关的建材工业企业的建设,开发新型建材及其他下游产品。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生产沼气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水平。

(三)低碳经济

着力改造传统产业。通过节能减排、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点加强金属冶炼行业、火力发电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绿色增长的最终目标。

积极深化工作层面。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旗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举措,把低碳理念融入人民生活之中。引导城镇居民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

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于居民、经济、社会发展及不断提高城乡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十二五”期间我旗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

(一)城镇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全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上都镇为中心,哈毕日嘎镇和桑根达来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上都镇城区干道全部建成沥青路面,启动建设南片区和工业园区道路。规划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向南、西和东部延展,以金莲川大街作为城镇的道路中轴线,形成“七横五纵、一环五个出口”的道路结构框架。五年内建设和改造道路8条,总长度19公里,治理小街小巷10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总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主街道路灯500盏,新装路灯800盏。

围绕上都镇创建生态城镇的目标,积极发展城镇公共绿地,打造“一环、线网、多园”的园林绿化格局, “一环”即在上都镇外环路建设绿化带;“线网”即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分布绿化带;“多园”即街头绿地和城镇公园建设。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上都镇供水、排水工程,完善管网建设系统。全面实施上都镇生活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和环卫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旧城危房改造步伐。积极发展以清洁能源为燃料的多种形式的供热方式,新建8座换热站,使供热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切实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在镇、苏木总规编制完成的基础上,五年内完成80%的村庄规划。重点加大桑根达来镇和哈毕日嘎镇供水、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两镇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交通基础设施

遵循“统筹规划、联合建网、干支并举、建养并重”的原则,重点落实旗内以及跨旗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工程,建成城乡贯通、干支配套、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全面落实苏木镇及嘎查村“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项目。重点项目包括:G207线—五一种畜场—S308线(建设里程69公里)、上都镇—黑城子—赛北管理区一级公路36.4公里、哈毕日嘎—宝绍岱—扎格斯台线(建设里程104公里)、乌日图—赛音呼都嘎线(建设里程54公里)、上都镇—阿尔善图—哈毕日嘎线(建设里程34公里),对苏木镇道路进行路面升级改造建设,畅通全旗交通出行与运输。

干线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围绕高效的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南北、东西联通功能,打通区域铁路、公路大通道。建设完成上都镇至十五号高速公路、桑根达来镇至宝昌高速二期、省道308线一级公路、锡林浩特至桑根达来镇高速路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集通铁路复线、锡林浩特至蓝旗铁路复线和正蓝旗至张家口铁路的建设。全力推进上都支线机场项目,做好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

(三)水利基础设施

认真抓好水源涵养、水库及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全面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增灌溉水源井工程808眼,其中深机井308眼、小机电井500眼。完成闪电河正蓝旗段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保证城镇周边及上游居民和农田安全。抓好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完成哈毕日嘎镇庆丰村、民乐村和宝绍岱苏木白音宝力格嘎查三处小型水库的设计、审批、建设等工作。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建设深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40眼,建设浅层抗旱应急供水基本井560眼,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四)电网基础设施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可靠供电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全旗电网结构,提高城乡供用电水平,以电网发展促进工业强旗战略的顺利实施。“十二五”期末全旗电网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供电电压合格率≥9%以上,高压综合线损率≤14%以下,低压综合线损率≤11%以下;电气设备、输配电线路完好率100%,系统用户供电可靠率:城镇≥99.9%,农村≥99.9%

“十二五”期间,完善上都镇35千伏中心联络站建设;新建桑根达来镇、黑城子示范区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马牙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改造哈毕日嘎、希日塔拉、宝力格、五一种畜场35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将哈毕日嘎、希日塔拉、宝力格、五一种畜场和黑城子35千伏变电站建成无人值守站。新建那日图、赛音呼都嘎、宝绍岱35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648公里、0.4千伏线路275公里。在“十二五”期间全部解决未通电牧户通电问题。建设上都至承德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新建蒙西网正蓝旗500千伏变电站。努力配合国家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为我旗新能源项目上网提供通道。

(五)信息化建设

依托“三网融合”,扩大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支持运营商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电子政务的带动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

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加快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库,构建“数字蓝旗”基本框架,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高标准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企业改造升级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强化功能建设,提高对仓储、物流等行业的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化城镇建设步伐,建立集视频、数据传输管理于一体的城镇安全管理平台,实施“居民生活一卡通”、“数字校园”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稳步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逐步建立起旗、乡、村三级农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十一、建设和谐正蓝旗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正蓝旗建设。

(一)扶贫开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协调发展”的方针,重点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基本解决1000户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15个嘎查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10个嘎查村的产业化扶贫项目、4000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600户移民扩镇搬迁项目。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劳务经济稳步发展。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开拓用工市场,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输出就业率和稳定率,以培养二、三产业急需的初、中级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使农村牧区劳动力成长为技能人才,进入二、三产业稳定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开展产业化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旗有龙头企业,苏木镇有主导产品,嘎查村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格局,采取扶持龙头企业与直接扶持到户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按照政治上平等,政策上扶持,法律上保障,方向上引导的原则,在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做到一个特色产业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

(二)就业再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就业援助措施。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促进帮助400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3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开展创业培训1500人,农牧民转移培训1.5万人,其中农牧民工技能培训5000人;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

(三)安全生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安全发展。

“十二五”期间,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综合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综合督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使全旗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技术标准、监管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培训,切实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使全旗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为全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四)人防

“十二五”期间,我旗人防事业重点完成上都镇人防工程建设, 完成疏散基地一处,警报器设备达到八台,统控警报器设备一套,通信指挥车一台,形成较完善的人防指挥体系。

 切实加强人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在高科技信息保障下,对现有网络扩容升级和兼容改造,实现与军网和地方政务网相连,构建人防信息化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确保人民防空防灾指挥通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五)质量技术监督

在质量管理上,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全面推进质量兴旗工作。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建立质量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防伪等工作,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深入开展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培育1-2个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全区、全国名牌产品,带动全旗企业健康发展。

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上,强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加大巡查回访和年度审查工作力度,突出重点环节、重点行业,切实提高获证企业证后监管的有效性。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食品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测水平,满足企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为我旗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弘扬改革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民族团结、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抓好企业、农村牧区、学校、机关、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嘎查村)。进一步推广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努力改善我旗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继续抓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文体、科教、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凝聚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七)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和作用,依法实施有效监督。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加快依法治旗步伐,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社会纠纷。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新建和改造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合理配置警力、提高政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提高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水平,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监督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打造平安正蓝旗。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打击利用邪教进行非法活动。

(八)社会建设和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谐,调节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社会应急体制,提高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功能,鼓励社团、行业组织等参与社会管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需要,探索社区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管理体系。

十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民政和计生事业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一)教育

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到2015年全旗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78%,全旗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为100%。继续抓好“双高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小学入学率巩固在100%,小学六年保留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巩固在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9%以上,“双高普九”工作内涵将进一步提升。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十二五”期间我旗民族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民族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在保持小学入学率100%的基础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继续做好民族综合高中的各项工作,办好有民族特色和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起较完整的、结构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15年实现普高与职高6:4的发展目标。

继续搞好全民素质工程,加大对成人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培训农牧民与城镇职工1万人次。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启动新一轮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探索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和其他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学习杜郎口等先进学校经验为突破口,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到“十二五”期末,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全旗教育质量将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力争进入全盟教育质量先进旗县行列。

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校安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城域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科技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适应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科技骨干。到2015年,我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以上,企事业单位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形成梯次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技术创新资金纳入旗财政预算,鼓励工业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争引进1-2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度提升农牧业技术水平,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达到60%以上;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旗GDP的比例超过1%,并逐年增加。

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十二五”时期我旗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一处,完善防震减灾宣传网络,搞好农牧区民居基础资料调查、抗震能力评价、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及重大工程防震安全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农牧区建筑物抗震能力。

(三)文化体育

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图书馆基础配套能力建设,农村牧区文化站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全旗6个苏木镇、2个国营牧场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综合文化站的新建、改建工作,大力实施电影“2131”工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发展蒙元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正蓝旗蒙古语标准音优势及示范作用,推广蒙古语标准音在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版、教学、新闻、广播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挖掘、接续“贵由赤”、“阿萨尔”、“察干伊德”等具有民族底蕴和内涵的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宣扬蒙元文化,提高我旗的对外知名度。注重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全力推进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积极探索建立蒙元文化产业园,逐步引入优秀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发展民族文化体育表演娱乐业、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服饰业、民族工艺品制造销售业等产业,培养书画、根雕、蒙古包、民族服饰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其它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群众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发展搏克、蒙古象棋、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多样化,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十二五”期末,实现所有苏木镇都有农牧民健身中心,嘎查村都有农村健身点等体育设施。

(四)卫生医疗

完善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旗级医疗机构为龙头,苏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嘎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医疗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15年,旗综合医院、旗蒙医院达到标准化医院建设水平,新建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苏木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为100%106个嘎查村全部设有卫生室,且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站6个。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0-20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到2015年,全旗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左右,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大力推进农牧民部分重大疾病二次补偿工作,提高住院保障水平,力争住院费用补偿率提高到75%以上。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苏木镇卫生院和嘎查村(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政府补偿机制。理顺苏木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全面推进蒙中医事业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蒙医院及苏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蒙中医科、嘎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蒙中药房建设,健全蒙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大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升蒙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集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蒙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蒙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加强蒙医药文化建设,扩大蒙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抓好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城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农村牧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切实做好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保持在95%以上,以苏木镇、社区为单位不断扩大免疫范围,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0-36个月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率管理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病精神病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居民基本公共卫生知晓率、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五)人力资源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人才相对紧缺的行业,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继续严把“进口关”,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录用、调任的质量;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农牧民教育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壮大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公务员队伍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98%以上,新增公务员大学本科学历人员达到90%,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达到70%,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的比例达到100%,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到1000人。

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全旗人才市场和人才工作服务站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人才中介机构网络体系;完善人才流动配置体系,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壁垒和限制。

创新评价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创新激励机制,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原则,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薪酬体系。

(六)社会保障

大力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由国家普惠性的基本保障、企业福利性的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00人;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5%以上。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企事业单位劳动保障年检达95%以上。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七)民政

建立健全应急突发自然灾害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在上都镇和桑根达来镇建设两个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完善应急救灾机制;加快老年公寓建设力度,实现自费养老。“十二五”期间,建设桑根达来镇老年公寓和上都镇蒙龙老年公寓,完善餐饮、住宿、医疗、康复、托管、养护、文体娱乐等服务功能。全面落实为老年人提供社区(苏木镇、嘎查村)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完善“助理、清洁、助行、助居、助急”等服务项目。继续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将老年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大力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争取到2015年建设完成上都镇乃日音希热社区服务站、上都镇上都音高勒社区服务站和上都镇浩雅尔宝恩巴社区服务站。建立五保供养、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和老年优待金等自然增长机制,到“十二五”期末,集中供养五保户年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6600元,分散供养五保户年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6500元。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到6000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每人每年达到3100元。 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开展城乡特困家庭大学生入学救助工作。

大力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盟委文件精神,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实施康复、教育、就业、住房相配套的综合性福利政策。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

严格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将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7‰以内。

以农村牧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加强管理和服务,改扩建1个旗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4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强化优生优育工作,确保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十三、扩大改革开放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政府行政体制、财政投资体制、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实施全方位扩大开放战略,加快招商引资,加强区域协作,扩大对外贸易,形成资本聚集区。

(一)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继续深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完善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支牧扶持力度。

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降低机构运转和事业发展的成本费用,严格控制不属于公共财政范围的支出,努力增加对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政府债务行为,建立健全偿债保障机制,防范财政风险。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

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社会化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二)扩大开放

大力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与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积极参与呼包鄂经济圈的产业协作与分工。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开展多方面、多形式协作,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承接好产业转移。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创新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重点在电力、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金属冶炼、建材、装备制造、旅游以及物流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努力开拓对外贸易。推进经营主体、贸易方式多元化,提高经济的外向度。

十四、保障措施

(一)实现总规划与各专项规划配套

“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需要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配套,整体规划是总纲,专项规划是分支,作为整体规划的保障和支撑。全旗“十二五”整体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已明确,必须实现与各项专项规划进行衔接。专项规划主要从现状分析、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制定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规划,重点突出,思路目标明确,措施配套到位,确保总体规划顺畅实施。

(二)完善重大项目运作机制

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建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公益性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经营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政府积极支持企业作为运作主体;竞争性的产业项目,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政府提供服务。要精心规划项目,落实项目建设和追踪问效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三)优化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基础。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办事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品质,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外来投资者创造一个公正、科学、规范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以优惠政策为主转向改善综合环境为主,从改善投资硬环境为主转向改善投资软环境为主。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产业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搞好“一站式”办事,“一条龙”服务,营造一流的行政环境。严格执法,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行投诉举报制度,严肃查处扰乱旗内投资环境的行为。

(四)提高执政能力

深刻领会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根本,以加快发展实现绿色增长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营造“和平、发展”的执政环境。切实树立并增强抓机遇、快发展、促开放、创新争先意识,推动全旗“十二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五)实施计划控制机制

“十二五”规划,是全旗人民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必须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在制定每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内容,目标清晰,层层落实,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建立规划有效实施机制,使规划执行法制化和制度化,减少人为因素对规划执行过程的影响和干预。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预警和保障机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适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旗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正蓝旗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长者
模式
智能
问答
政策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