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标题: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11152530MB16339695/2007-00009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政务服务局 信息分类:其他
概述: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成文日期:2007-06-13 16:44:09 公开日期:2007-06-13 16:44:09 废止日期: 有效性:有效
【打印】 【字体: 】 浏览次数:

正蓝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政务服务局 发布日期: 2007-06-13 16:44

正蓝旗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  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加快发展的重要五年,是实现五年翻两番,撤旗设市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确立全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旗承接、巩固和推进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正蓝旗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体上呈现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工业化进程起步良好、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的局面,“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期间全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十五”期末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89亿元,年均增长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00元,地区生产总值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长1.02倍,提前完成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固定资产投资达44.3亿元,年均增长120.2%,财政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49%,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年均增长39.8%

(二)经济结构渐趋合理。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3∶23∶24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6∶69∶15,经济总量占全盟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2.6%高到2005年的8.6%,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2%。工业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十五”期末我旗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6元,年均增长1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达到2303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达到2326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2288元。

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牧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生态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75亿元,完成京津风沙源生态治理面148.73亩,三区三带五个基点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态防线作用初步显现。“十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6万亩,新增高产饲料地2.66万亩,生态及易地移民10476,解决了农村牧区2.29万人和7.9万头(只)牲畜人畜饮水问题。

(五)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兴起。以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培育的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能源工业、矿产品采选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十五期末工业总产值完成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年均增长39.8%

(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公路、铁路、电力、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77亿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公路建设完成601公里,其中新建乡村公路270公里,省道141公里,国道190公里;桑蓝铁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了上都镇至锡林浩特市500 KV220KV,上都镇至高载能园区110KV,上都镇至多伦110KV输变电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共投入资金4亿元,修建黑色油路15万平方米,铺设污水排水管线1.3,给水管线8.25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新建了直属中学、蒙古族小学、第一小学、职工幼儿园、医院、那·赛音朝克图文化活动中心和忽必烈广场;改造扩建了敖包希热公园;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新建和改造旗级医院两所;开发了14.6万平方米的商业及居民小区,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

(七)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布局更趋于合理,科技体制不断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继续保持低水平,五年内共安置再就业人员4870人。

二、正蓝旗“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我盟被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政策保障。另外,我旗被列入自治区五十个重点发展旗县之一,既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又增加了动力。

2、区位优势:正蓝旗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自然景色优美,特别是“十五”后三年重点项目建设的拉动,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面临的问题

1、国民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从而影响着农牧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城镇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2、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拉动力不强。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何在近几年内使农村牧区人口更多的转移出来,最大限度地减轻草场、耕地的压力,提高农牧民收入,是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4、经济转型期适应能力还不很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这些矛盾、问题说明,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努力推动全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正蓝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和抓住我区、我盟加快发展能源工业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围封转移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提高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全力把我旗建成京北生态示范基地、现代化畜牧业生产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胜地,精心打造生态蓝旗、富裕蓝旗、文明蓝旗和平安蓝旗。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举全旗之力完成三大任务:一是转变坚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按照三效统一的总体要求,继续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推进转变,基本实现草、畜动态平衡,使草原畜牧业初步走出一条科学利用天然草场与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草原生态系统初步纳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使我旗的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二是调整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立足资源、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做大总量的思路,切实夯实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以“煤、电、矿、乳、肉、毛、沙(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框架和优势产业集群,并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旗的经济实力和地区发展竞争力。三是开放。坚持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为主要手段,按照以开放促开发的思路,继续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旗的经济发展有机地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创造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和更高起点上配置资源的有利条件,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

(二)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旗上都电厂一、二期工程正式发电,三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期,十五期间建设的工业项目也正式发挥效益,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和以个体民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体上要实现全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目标。

1、“十一五”期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0%左右,到2010GDP达到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14.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9.2亿元,年均增长46.2%,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8%,期末达到4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8 %,期末达到29.2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8%,期末达到6.1亿元。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增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86∶8;“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7%,到2010年达到7.3亿元。

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6.1%,到2010年力争达到10亿元。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9%左右,到2010年达到17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左右,到2010年分别达到5400元和5000元。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十一五”期末实际利用盟外资金   60亿元。

5、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四大服务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为主,政府强化公共服务提供就业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期末全旗总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60%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以上。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旗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按照“三区”、“五带”、“五个基点”和恢复浑善达克沙地严重受损地区的生态规划布局,“十一五”期间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总面积133.76万亩,其中:营林造林73.74万亩,草地治理49.92万亩,小流域治理10.1万亩,水源及节水灌溉共1740处,新增舍饲禁牧面积80万亩,生态移民4800人。到2010年使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18 %上。

四、正蓝旗“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继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逐步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依托两个工业园区,建设以能源化工、矿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为全旗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力。

1、农牧业:以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为核心,以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为先导,以发展加工型农牧业产业为重点,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牧业和财政支持农牧业机制,以工促农、以城镇带苏木的长效机制。努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发展繁荣。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左右,到2010年达到4.7亿元。

——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借助已经形成的锡林郭勒肉食品品牌及丰富的毛绒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畜牧业,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65%以上。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结构,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抓好畜牧业牲畜品种结构优化工程,把养殖奶牛和良种肉牛作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到2010年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稳定在80万头(只)左右,其中奶牛力争达到5万头,形成规模化养殖小区20个,良种及改良牛达到20万头,毛肉兼用超细型细毛羊50万只,养殖基地20个。新增高产饲草料基地3万亩,棚圈建设总计达到90万平方米。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快推进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以养殖奶牛、优质肉牛为主导,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十一五期末农区舍饲牲畜力争达到5万头(只)。切实种好人均3亩基本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一五”期间农区新增水浇地0.5万亩,到2010年力争实现人均1亩水浇田。大力推进种植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结合区域合作的发展机遇,重点抓好马铃薯、饲草料等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并为舍饲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到“十一五”期末,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饲料种植12万亩。依托上都纸业龙头企业,鼓励农牧民大力发展沙柳种植,“十一五”期间新增沙柳种植面积30万亩,沙产业初具规模,来自沙柳种植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我旗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契机,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并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紧紧围绕乳、肉、绒毛(皮革)、饲草料、马铃薯、沙柳种植等六个重点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农牧民兴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展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到2010年建成专业合作组织30个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占农牧户总数的40%以上,受益农牧户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城镇带苏木统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村牧区“六小工程”和“小康住房”工程建设。到2010年行政嘎查(村)通路、通电率分别达到100%,氟(砷)改水工程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覆盖面达到100%

2、工业十一五期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重点发展“两区一带”产业集群,即“上都工业园区和上都高载能工业园区及沿上都电厂---黑城子煤田为一带”的产业集群,突出培育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即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工业硅等深加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采选为主的铁合金加工工业,以乳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和以水泥、粉煤灰、石材制品开发为主的建材工业。走出一条以工带牧(农)、工业化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全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努力实现工业总量明显扩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在全盟、全区位次明显提升四大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8%以上,到2010年达到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能源工业。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煤转电、煤化工。加快推进黑城子煤田的开发建设,到2010年煤炭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加快发展煤电产业集群,全力推进上都电厂三期、四期工程建设和2×13.5万千瓦自备电厂。积极发展洁净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厂、大型沼气项目建设,2010年使我旗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化学工业。引进新技术,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化工产品,围绕煤炭、硅石和石灰石资源,突出发展煤化工产业,推进工业硅、石膏等下游产品的开发。

——矿产采选冶炼工业。本着规划先行、合理有效利用的原则,搞好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萤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以硅铁冶炼、工业硅加工为主的上都高载能工业基地,到2010年铁合金产品总量达到25万吨,工业硅15万吨。

——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为载体,积极引进全国知名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和带动奶牛业的发展,2010年鲜奶加工量达到20万吨。加大牛羊育肥出栏力度,积极发展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做大做强肉食品加工业。2010年全旗活畜加工量达到200万羊单位。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对牲畜骨血、脏器、绒毛、皮革进行精深加工。支持饲料、白酒、造纸等行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和扶持林产品、马铃薯等加工项目。到“十一五”期末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2.5%

——建材工业。利用上都发电厂等大型企业形成的粉煤灰、石膏和其他副产品,积极开发新型建材及其他下游产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业、石材开采加工业、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与加工业。到2010年,全旗水泥产量达到90万吨,粉煤灰400万吨,石材100万平方米。新型建材产业加工基地初步形成。

——生物技术产业。立足丰富的动物脏器资源和中蒙药材资源,引进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蒙药、现代药品和微生物工程产品。

3、第三产业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关键环节,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体系。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22.8%,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到30%以上。

——培育现代化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通过继续完善商业零售和批发网络,形成以城镇中心商业区核心,以社区业为基础,以农村牧区商业为补充的现代商贸流通新格局。在上都镇重点发展大中型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包括品牌产品、旅游产品、社区医药零售等),采取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哈毕日嘎镇,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批发为主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在桑根达来镇,充分发展地处交通要道、辐射范围广的优势,推进物流配送中心的开发建设,把桑根达来建成联通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重要物流中心。2010年全旗商贸流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达到17000万元。餐饮业要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餐饮消费扩大的需求,开拓餐饮市场,推进蒙餐等民族美食精品研发,创建兰旗奶食品品牌,突出民族食品绿色保健特点,培育壮大餐饮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形成面向多层次的餐饮体系。到2010年全旗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200万元,年均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我旗距首都较近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重点培育桑根达来畜产品物流中心、上都仓储物流中心,到2010年全旗物流业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

——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优先投入、重点倾斜,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十一五”时期旅游开发建设达到5亿元。把旅游业的开发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草原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自然风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并重型旅游,全力推进以元上都遗址、小扎格斯台、乌和尔沁敖包深度开发等独具蒙元文化、察哈尔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到2010年全旗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0万人次,实现行业相关收入2亿元。

——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4、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依托资源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治理、交通、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农牧业产业化等几个重点方面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抓项目前期,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与推进工作,保持全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支撑力。“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12.9%

十一五期间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

(1)、上都发电厂三期、四期工程。工程建设规模4×600MW机组,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2)、上都高载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5×12500KVA电炉,年产硅铁25万吨,计划总投资2亿元。

(3)、新建公路、铁路项目。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上都镇至河北省沽源省际公路,207复线桑镇至三号地公路,省道105线至哈镇,上都镇至河北省围场县虎什哈铁路,上都镇至河北省张家口市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公路总里程159公里,铁路51公里。

(4)、黑城子煤田开发及煤化工项目。“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煤田和213.5万千瓦电厂,并积极促成尿素生产线的上马。

(5)加大扎格斯台区域、贺日斯台石别区域资源勘探和黄旗队石橛沟石材勘探开发力度,“十一五”期间完成勘探开发投资5000万元。

(6)、市政建设方面完成上都镇道路、滨河公园、污水处理厂、供热、垃圾处理等项目,总投资4亿元。

(7)、旅游开发项目。立足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元上都遗址保护和开发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旅游开发建设计划总投资达到5亿元。

(8)服务业项目。以桑根达来物流中心、上都仓储物流中心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全旗服务业项目总投资达1亿元。

(二)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以优势产业集群为纽带,开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经济合作,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水平,形成规模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逐步形成有利于以城带乡(苏木),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步伐。

1、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产业集群集中。我旗是锡盟南部经济合作区域之一,重点是参与建设南部能源重化工及绿色畜产品加工产业区,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升我旗作为能源重化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基地之一的战略地位,扩大辐射范围,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同时把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工程,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社会化扶贫和科技教育扶贫的力度,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全旗贫困人口控制在农村牧区人口的10%以下。

2、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旗城镇化发展基本方向和重点是: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重点发展中心城镇,以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上都镇、桑根达来镇及哈毕日嘎镇,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充分发挥中心镇、交通要道重镇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五年内转移农牧区人口2万人,到2010年,全旗城镇人口超过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建成功能齐全,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热普及率达到80%,污水处理达到6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平方米以上。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资渠道。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对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公益事业;二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实施鼓励民间投资的财政政策,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支持;三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到2010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我旗的发展重点一方面是以上都电厂废弃物开发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延伸到建材工业,另一方面是围绕煤田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延伸到化学工业及下游产品矿产品开发,围绕畜牧业副产品开发延伸到生物制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有限资源,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各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型企业要采用新的技术和设计,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国家统一标准认可范围内。“十一五”期间全旗两个工业园区要建成生态型工业基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煤化工等重点行业,要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有效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炉渣、粉煤灰等发展新型建材业,围绕电厂产生的余热发展温室种植业,围绕动物骨血脏器发展生物制品,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全旗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保持我旗安全生产的良好状况。

计划到2007年,全旗特大事故起数为零;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下降到11以下,到2010年下降到9.5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到2007年下降到8.0以下,到2010年下降到7.5以下;到2010年,重大事故结案率达到100%,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90%。

(四)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和区域间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面推进科技兴旗和人才强旗战略,在促进社会领域全面发展中,科学划分公益性社会事业和经营性社会产业两大领域,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切实实现由办社会事业管社会事业转变。经营性单位要面向市场,创新体制,壮大实力,加快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1、科技

发展科技体制创新,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要依托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煤炭转换、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水工程、生物工程、农畜产品开发等领域重点引进煤炭深加工、新型节水、清洁环保、低硫空冷、废矿尾渣处理以及牲畜品种优化等一批新技术,把我旗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及畜产品开发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地之一,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旗教育事业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2006年建立综合高中1所,撤并上都音郭勒中学到旗蒙古族中学。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小学10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综合高中1所的新格局。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农牧区小学及教学点全部集中城镇小学。坚持调整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办学思想,提升改造薄弱高中,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和培训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我旗“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实际操作条件,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以多种形式筹办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劳动者队伍。“十一五”期间,剥离旗蒙中、直属中学的高中,建立综合高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实现“十一五”期末普高与职高比例由9:1提升到6:4的发展目标。

3、文化

“十一五”期间我旗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化馆为重点,苏木(镇)以文化站为重点、嘎查(村)以广播电视覆盖为重点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每个苏木(镇)都建设一处文化体育综合活动中心。全面实施全民文化素质、精品创作、草原文化品牌、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文化产业开发、文物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和对外文化交流八大文化基础工程,注重两种语言的使用和发挥好蒙古语言标准语音地的作用。全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构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民族文化体系,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旗。

4、卫生

“十一五”期间我旗卫生事业以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重点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血液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卫生执法监管体系的建设,结合苏木(镇)合并的实际,进一步整合农村牧区卫生服务机构、地方病防治等体系建设,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牧区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和应急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疾病,降低和消除地方病和污染病的危害,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全旗卫生机构综合接诊能力达到3万人/年,城乡基本卫生保健覆盖面100%。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5、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向,继续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增加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进一步抓好两个确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要求统领就业工作,开发新的就业领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一五期间征集就业岗位13000个。按照个人承担和社会互济相结合,保障水平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到2010年城镇基本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社会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牧区积极推进合作医疗试点,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全旗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在职人员收入,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养老金标准。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培育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信息、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

(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推进多领域、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将我旗置于全区、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主动与发达地区接轨,针对发达地区的大企业集团,进行定向招商。加速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充分利用呼包鄂经济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正蓝旗。十一五期末,力争引进盟外投资项目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

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区域市场开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筛选确定一批具有回报率高、吸引力强的大项目,吸引国内投资者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形式融资。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发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和网上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规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实现开拓国内市场的新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实现招商引资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盟外资金超过210亿元,年均增长15.2%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鼓励外商投资交通运输及仓储、电信、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教育、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等领域。以优势资源、优势项目、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旗,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对结构调整推动作用强的合资合作项目。加大对利用国外政府、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工作力度,争取在环保、医疗卫生、城镇基础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贯彻国务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做好农村牧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国有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土地、矿产资源。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我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加强上都镇、哈毕日嘎镇和桑根达来镇的土地管理,纳入政府土地储备中心,实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结合全旗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土地供应体制与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增强对城镇土地供应的垄断,使土地储备成为强化宏观调控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要把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作为防治的重点,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危险物集中处理,彻底治理城市污染,特别是旅游景区的白色污染。保护和巩固现有的生态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对生态的投入力度,构筑起长期的绿色生态防线。

4、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我旗自然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不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要依法保护草原、森林、野生动物,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把节水放在首位的方针,合理开发地下水,用好地表水和降水,全面实施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组织保障

(一)解放思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十一五”是我旗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五年,也是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五年。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去想问题、办事情。全旗各族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农村牧区,深入群众中,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继续繁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美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利用各种媒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群众在法律范围内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去管理社会事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关键在党。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把握方向、谋化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旗情的认识,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把握发展全局。

正蓝旗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长者
模式
智能
问答
政策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