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乎乎的,是奶奶的“梦中情孙”?小心肥胖偷走孩子健康
点击吃饭不用大人操心、
长得白白胖胖的孩子
被网友笑称为
“爷爷奶奶的梦中情孙”
胖乎乎的孩子更壮实、健康吗
当然不是
最近一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
状况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
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19%。
PART 01
孩子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心血管系统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压水平显著升高。
和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肥胖儿童会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颈动脉血管弹性下降。
要想成年后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要从娃娃抓起,远离肥胖。
2内分泌系统
性早熟
我国多中心研究得出肥胖与中国儿童性早熟呈正相关,与女孩相关性更显著。
2022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中国儿童体质指数与性发育水平的关系得出结论:肥胖是3-6岁学龄前儿童发生性早熟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
2型糖尿病曾被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患病,但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发病出现低龄化趋势。
近10年肥胖儿童高血糖检出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3呼吸系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SA)是一种以睡眠时反复发作的咽部塌陷为特征,导致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改变的临床病症。
肥胖是导致OSA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严重肥胖儿童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4骨骼系统
儿童肥胖给骨骼肌肉系统带来过度压力,导致关节、骨骼及肌肉的损伤,尤其是中轴大关节的损伤。
肥胖儿童肌肉骨骼不适、骨折、下肢畸形、行动不便的患病率较正常体重儿童显著增高。
同时临床监测显示肥胖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身高发育。
5
心理行为
肥胖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儿童中很常见,并且对儿童的认知及智力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甘肃省嘉峪关市对6~13岁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各160名进行调查发现,肥胖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具体表现在肥胖儿童穿衣不自信、有自卑感、不喜欢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少。
这4项心理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童:肥胖男性童情绪稳定性较差,而且烦躁易怒;肥胖女性儿童会害怕被人取笑,过于担忧自己的形象,自我评价较低。
PART 02
这么判断孩子是否超重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
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
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PART 03
已经超重了,那该怎么办?
管住嘴、迈开腿,是减重的不二法则。
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
对于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高。
文: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保科 黄欢欢